文化中國行 豫博里的中國丨一把青銅劍背后的春秋爭霸
“操吳戈兮被犀甲”,這是屈原在《九歌·國殤》里對吳國精良兵器的贊嘆。時至今日,我們?nèi)匀荒軌驈暮幽喜┪镌吼^藏的這把吳王夫差劍中,窺見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那段刀光劍影的歲月。
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吳王夫差劍,于1976年2月在新鄉(xiāng)市輝縣百泉出土。從外形上看,劍脊呈直線,斜從較寬,前鍔收狹,圓莖上有兩道箍,隔手上裝飾獸面紋、鑲嵌綠松石。劍身上陰刻鳥蟲書十字銘文:“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。”
“這柄銅劍鑄造精良,劍刃鋒利,具有春秋時期的鑄劍特點。銘文字體修長,根據(jù)銘文可以知道,此劍是吳王夫差的佩劍。”7月25日,河南博物院講解員郭倩說,吳王夫差劍的發(fā)現(xiàn),對于我國古代兵器史、春秋時期吳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均有重要意義。
夫差,吳王闔閭之子,也是吳國的最后一位王。提及夫差,我們就會想到典故“臥薪嘗膽”,只是吳王夫差并非其中的正面形象,他聽信奸佞,最終覆國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,于公元前473年興兵攻破吳國都城姑蘇(今蘇州),吳國滅亡,夫差拔劍自刎,時年55歲。
然夫差在即位之初也并非如此。公元前496年,夫差之父闔閭伐越大敗于越王勾踐。夫差為了洗雪恥辱,勵精圖治,不僅在兩年后興兵擊敗越國,還接受了勾踐的求和,更是在公元前482年于黃池(今河南封丘)會盟諸侯,與晉爭霸,吳國的發(fā)展達到極盛。我們可以想象,當年的吳王夫差,手持青銅劍,率領(lǐng)吳軍征戰(zhàn)四方,劍指之處,無不望風而降。然而,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霸業(yè)終成空,只留下了他的青銅劍,訴說著當年的輝煌與榮耀。
據(jù)了解,目前已經(jīng)出土的吳王夫差劍主要集中在山東、湖北、安徽、河南等地,這與文獻記載的夫差西抗與北伐對象相互呼應,證實了他在位期間吳國的兵戎歷史。
郭倩說,縱觀現(xiàn)存的吳王夫差劍,可以發(fā)現(xiàn)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,就是劍身上大多刻著鳥蟲銘文“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”。鳥蟲文字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戰(zhàn)國早期,高貴而華麗,極具裝飾效果,很多諸侯國國君都會在佩劍上雕刻這種文字,以彰顯高貴的身份和地位。
如今,這柄劍已成為河南博物院館藏文物的一大亮點,吸引著無數(shù)游客前來觀賞。站在吳王夫差劍前,人們仿佛能聽到那遙遠的戰(zhàn)鼓聲、吶喊聲,感受到那激烈的戰(zhàn)場氣息。這柄劍,不僅僅是一件兵器,更是一段歷史的記憶,一種精神的傳承,是吳王夫差的霸業(yè)和榮耀,更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不屈不撓、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。
責任編輯:程雪